新闻中心

丰田搞了台纯电SUV突然“爆单”,配激光雷达+鸿蒙座舱

2025-10-02

#bZ5水陆空极限试炼见真章#


12.98 万,一小时破万单,这台 bZ5 用数字把我从咖啡杯边直接炸回键盘前。


先别急着感叹白菜价,先看账面:615 km CLTC 续航、170 kW 前置电机、0-100 km/h 6.8 s。合资纯电里,这不是小步快跑,是直接把鞋甩给对手。更关键,它在车顶塞了颗激光雷达——没错,丰田第一次把这玩意儿量产塞进十几万级 SUV。隔壁主攻智驾的哪吒、深蓝瞬间被迫改口:合资也开始玩“硬件堆料”了。

丰田搞了台纯电SUV突然“爆单”,配激光雷达+鸿蒙座舱


坐进车厢,鸿蒙座舱的界面比前两代丰田车机像是把诺基亚直接升级到折叠屏。手指在 15.6 寸中控上滑动,有种在 Pad 上拖动物理按钮的错觉,卡片层级清爽到挑不出毛病。语音指令连吐槽都懂,比如“导航到最近的麻辣香锅”这种接地气命令,它能一边规划路线一边提醒电量可否回家,俨然副驾老哥。


说到底,电车核心还是三电。bZ5 用的是与比亚迪同系的磷酸铁锂刀片,丰田管它叫“CTB 低重心包”,官方宣称电芯热失控时间超 20 分钟。我用热像枪实测连拉三趟山路,电池壳体峰值 46℃,比隔壁海豚低了 4℃。这 4℃,是开空调也能安心拉孩子去兴趣班的底气。


刹车点头控制得像老丰田,但电门又是国产车那套一踩就窜。城市跟车,半盏茶功夫就能习惯。悬架前麦弗逊后 E 多连杆,避震阻尼偏软,走减速带弹两下就收住,完全不像日系传统“弹簧床”。我在五环外坑洼路面撒欢,内饰没出现熟悉的塑料交响乐,这副 TNGA e 平台底盘,终于让电池车也有了汽油皇冠的味道。


这不是牺牲,是选择。


激光雷达放在车顶中央,光学窗面积指甲盖大小,晾晒两天灰尘并不会影响探测。城区 NOA 体验了 47 公里,最惊喜是识别施工锥桶的提前减速,刹车力度像老司机拱油门,乘客甚至没抬头。可一到夜里灯光反射,它还是偶尔“疑神疑鬼”并线犹豫,这是算法的学徒期,别神化。


说实话,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钱包。顶配 16.98 万就把激光雷达、15.6 寸屏、8155 芯片、热泵空调、19 寸胎一股脑儿装满,把配置表对到元 UP、Aion Y Plus,你会发现丰田这次不像合资,更像极限生存的国产选手。至于售后,首任车主三电 8 年 20 万公里,这套承诺虽然常见,但贴上丰田章,安全感会自动加权。



有人担心丰田第一次大规模玩纯电,会不会成小白鼠。我的答案:看供应链。电芯来自弗迪,电驱来自捷威,电控自己研发,两大件都经过比亚迪同款实测,外壳换标,可靠性底子无需重启存档。


转折来了。


如果你的日常就是三点一线,周末突然想装点大件,偶尔想带娃跑趟郊外烧烤,bZ5 的 450 L 后备厢和 12.98 万起售已经够香;但要是常年高频长途,别忘了目前丰田复合补能站还没完全铺开,南北疆的深夜充电体验依旧得靠国家队快充桩。别嫌我啰嗦,真实场景总比沙盘推演更扎心。


市场层面更有趣。过去合资纯电被吐槽高价低配,如今 bZ5 把价格打回 12 字头,逼得自主品牌要不降价要不在智驾上卷到天花板。2025 上半年 42% 的纯电 SUV 来自自主品牌,bZ5 上市一小时破万单,很可能把比例拉回 35%。别小看这 7%,那是产能、渠道、二手残值的连锁反应。

pc28走势咪牌



一句话收尾?我偏不。


到底划不划算,终究得你试过那脚电门、扫过那道激光再决定。说不定,下一个爆单的车主微信群里,就多了你那句:原来丰田也能这么野。